醉美匠人心 经久酿英才——孙伟

教育是民族复兴的德政工程,为激励教育系统广大党员干部教师牢记育人初心、厚植教育情怀、善成德政之功,分期推出“我的教育初心”故事。本期故事主讲人:青岛烹饪职业学校教师--孙伟

微信图片_20201209090843.jpg

这就是我平凡中的工作,这就是平凡中不平凡的感动。生活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忙碌的,今天重复着昨天的节奏,我不再追求那刹那的辉煌,而是深深迷上了这平凡中的隽永。我将用爱去陪养“乐善,乐学,乐健,乐思”的孩子,也会学会用爱静静的品味这平凡中的幸福。

              ——青岛烹饪职业学校教师 孙伟

醉美匠人心  经久酿英才

我喜欢调酒,喜欢像魔法师一样,摆弄手中的瓶瓶罐罐,调制色彩绚丽,口感各异,意境唯美的鸡尾酒。

我喜欢教课,喜欢像过去的老工匠一样,推一推鼻梁上的老花镜,手把手地将淬炼出来的心性、传承下来的技艺传授给学生,静静得期待“长江后浪推前浪”那波澜壮阔的画面。

我是孙伟,青岛烹饪职业学校的一名调酒专业教师,在十几年的教育教学中,运用调酒的技法将学术、技术、艺术、仁术调和在一起,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德行高尚、技艺精湛、思维灵动的调酒师,活跃在岛城内外的调酒界。

一、打磨技艺,淬炼品性,给学生打样

调酒专业要求教师能文能武,既熟知各种洋酒的知识、鸡尾酒的配方、寓意、起源、调配料、调制方法、调酒工具,可以调制经典和创意鸡尾酒;又能熟练表演花式调酒,做好优雅的接、抛套系动作,这对专业老师的创新思维和体力都是不小的挑战。

为了能上好调酒专业课,我将各种常用洋酒做成便于携带的书签,正面是酒瓶和酒标,反面是酒的产地、物理特点、口感特性、制作工艺、品名以及饮用方法,随时拿出来看看;

为了能上好调酒专业课,我跟着行业调酒师学习品酒,通过品酒感受酒的口味、口感,努力做到可以给客人合理推荐搭配餐饮的酒品。但这对于酒精过敏的我实属为难,基酒四十度,每次品尝完就浑身发痒、发红,像蒸熟的螃蟹壳,即便是经受这种折磨可我还是依然坚持,直至适应酒精对身体的刺激。

为了能上好调酒专业课,当年30岁的我,在本该退出这个行业的年龄学习花式调酒。集中训练的那段时间,练功房内,一天要练习八个小时甚至更多,枯燥且乏味的重复性练习-绕左手、绕右手、正着绕完反着绕,让学员们怨声载道。短时间内速成,必然要以身体的超负荷运转为代价,所以除了吃饭几乎没有休息时间,就是拿着瓶子对着墙练习,如果不是执着支撑着内心,热爱涌动了激情,或许真的坚持不下来,三个月的魔鬼训练,同期学员包括我在内只剩下两个人。

练瓶子是很辛苦的,酒瓶接不准或是技巧不到位,就会砸到手上或是脚上,尽管仿真瓶是摔不碎的,但其重量和真酒瓶分毫不差,砸在身上生疼。练瓶初期,正值盛夏,每天早晨三点半他我都准时到海边沙滩上练习,当时练习的动作是将酒瓶从后背向前经过肩头抛出去,然后在胸前接住,酒瓶在空中的这一抛一接的动作要十分优雅。为了做好这个动作,每天早晨要练习三个小时,反复练了半月个才达到希望的效果。不过这期间最让我痛苦的并不是砸在身上的疼痛和新旧交替的淤青,而是不断的弯腰捡掉落在地上的瓶子。半个月的时间,弯腰这个动作做了不下几万次,腰肌劳损就是那时落下的毛病。

我非常珍惜自己得来不易的扎实基本功,不管每天多忙多累都要练一套花式保持状态和感觉,我经常挂在嘴边的言语就是:“一天不练手脚慢,两天不练丢一半,三天不练门外汉,四天不练瞪眼看”以此提醒学生,警醒自己。

我是教育行业第一批青岛市调酒技师,青岛市为数不多的含金量极高的IBA 国际调酒师、青岛市咖啡调酒考评员、青岛市首批调酒精品课程主要参与人、我和我的学生多次在技能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我带的调酒社团每次亮相每次赢得老师和同学们的欢呼;我接待原青岛市委书记李群的来访,调酒表演令来访团大开眼界;我应法国卢瓦尔大区长官邀请,带领学生协助法国调酒师为青岛世园会法国馆开馆服务……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而老师作为除学生父母之外影响力最深的人之一,作为专业教师我要把自己榜样的形象树立起来,为学生建立标准,打好样板。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调酒专业的热爱,起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二、凝练风格,与时俱进,形成育人特色

多年来我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策略,那就是给学生创造酒吧文化氛围,实现专业与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在学习上主观能动性。

对于调酒师而言,吧台就是他们的战场,一定要将“bar”这根“横木”深埋在学生心中,种下酒吧文化的种子,才能让学生爱上调酒行业,开出调酒行业里多姿多彩、绚丽夺目的酒品之花。在实际教学中,我结合《帕夫雷什中学》中的校内陈设理念,逐渐开始了三项措施的尝试,分别是留心观察、搜索素材,角色扮演、体验风俗,作品上线、真实反馈。

第一、留心观察、搜索素材。为了让学生感觉“酒知识与文化”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我会刻意留意身边一些与之相关的内容,如热播影视剧中的桥段、西餐厅的宣传海报、自助餐厅客人取餐的真实情景等。通常我会在课间和学生分享,引发学生的思考。我给学生播放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的一个桥段,引导学生观察剧中主人公饮用的洋酒与酒杯搭配的错误在哪?或是播放电视剧《都挺好》中,客人在食荤者餐馆就餐选择啤酒的片段,引导学生辨识啤酒的品牌、分享此品牌啤酒的产地、口感、质地等指标元素,从餐馆发展定位方面简单分析餐馆引入此品牌啤酒的原因,使学生实实在在感受到专业知识的学以致用,从而引发学生专业的自豪感。与此同时我意识到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会观察身边事物,养成随时随地积累生活中与酒文化相关素材的习惯。我运用蓝墨云班课将这些“自我发现”形成电子陈设,将参观陈设作为学生的必修,通过评价反馈与教学采纳,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到陈设的搜集中,进而达到强化知识学习的效果。

第二、角色扮演、体验风俗。了解酒吧的文化、历史和风俗对调酒专业的学习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但如果让学生死记硬背文字内容会使得整堂课异常枯燥,而且收效甚微。我借鉴书中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创设体验环境,实现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索学习。例如,让学生掌握英国酒吧的特点和风俗,我组织学生自编自导情景剧,分别表现出伦敦“运动酒吧”、英国酒吧选择禁忌、音乐酒吧等民俗特色,通过剧本撰写、导演编排、布景制作、素材准备、角色扮演等一系列工作,让学生了解英国酒吧礼仪,从点酒、端酒、付费、找位置等都要靠自己主动解决而非坐等服务等风俗,以此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对知识的识记。

第三、作品上线、真实反馈。定期举行鸡尾酒自创作品比赛,将选拔出的冠军作品推荐到学校合作酒吧,作为酒吧的新品推荐。将上线的时间定为三个月,之后制作冠军选手的酒品图鉴,将其张贴在学校调酒室,分享在调酒社团微信群中。酒品图鉴包含作者信息、酒品图样、设计灵感、调制配方、调酒师专业点评、客人品鉴感想、售卖量等信息,以实际评价和作品展示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专业自信,通过售卖量的多少,让学生感知自己的存在感和价值感,从而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学会查缺补漏,进一步积累自己的专业知识,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在第二学年结束时结合学校“践行十个一活动”为学生举办一场品酒会,让学生将两年来积累的自创作品进行展示,让学生有获得感、家长有幸福感,作为我也有成就感。而调酒室历经多年积累的酒品图鉴和品酒会的展示图片作为陈设将为下一届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他们有学习的榜样可以效仿,有创作的灵感可以激发,有优良的传统可以继承和发扬。

三、桃李芬芳,师生联盟,打造调酒朋友圈

我一直坚信一个出色的调酒师,必是激情四射的;一个出色的调酒师也不是一味的研究经典论著就能造就的,所以需要接触不同的品酒人。几年的时间里,我有计划地走遍了青岛大大小小的酒吧,亲身感受酒吧的氛围,和不同层次的品酒客人攀谈,试图发现自身的不足,着力精进以突破知识和能力的局限。

在得知岛城一家网红酒吧后,我慕名前往,按照惯例索要酒单时,意外发现酒吧老板是调酒专业毕业多年的学生,交谈得知,此间酒吧在网络走红的原因在于将鸡尾酒文化的准入门槛降低,从“调”入手,以一种历时短、易上手、好掌握、成效感强的形式进行推广,逐渐培养调制和品鉴不同层次的客人,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

此次偶遇,我们从之前的师生变成了现在的志同道合的朋友,如今我们成立了“调制艺生”师生同盟会,凝聚起学校调酒专业的毕业生,其中不乏我的第一届学生,曾经担任过香格里拉大酒店、炫吧等知名酒吧的首席调酒师,也有考到酒店管理学院就创建学院鸡尾酒社团的毕业生,还有获得青岛市调酒技能大赛状元、技能新星称号的在校学生,我们不断扩大调酒朋友圈,共同探讨、研究酒单、配方,创作新品,品鉴酒水。

期间印象最深的是探讨如何用鸡尾酒表现雾霾来去的过程。我们积极讨论什么酒是什么口味,什么口味和什么口味在一起用量多少是什么口感,什么颜色和什么颜色在一起能够变化成什么颜色,与什么饮料混合在一起会有化学反应等等。我也将这次探讨分享在我的课堂上,加强学生对酒的味道、口感、颜色的认知,明确酒和不同的辅料会产生什么样的物理化学效应,从而产生什么样的味觉差异,让学生感知知识灵活运用对调酒师的重要性,从而励志做一名能抓住瞬间灵感、即时呈现思维的调酒师。

我热爱调酒,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不忘服务社会,每年为社会培训中级调酒师80余人,为岛城酒吧公益性讲座、提供建议和意见。我热爱调酒,愿意在调酒的道路上带着我的学生们走的更远飞的更高。